0903高口汉译英光明日报原文-号外!
发布日期:2009-03-18  

昂立教育全国独家首发 交大昂立口译研究中心出品

号外:本次高口汉译英原文摘自《光明日报》原文


       根据昂立高口学员考生回忆,昂立口译项目部的老师第一时间从网上搜到了汉译英的原文,该文章节选自《“耳顺”和“耳聪”》,原载于《光明日报》,新华网于2003年5月6日转载。
       这篇文章引经据典,解析了“耳顺”和“耳聪”的内涵,并针砭时弊,指出现代人的弊病,即在行动上,往往背离“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理,犯下很多本不该犯的错误。
       

       考题原文如下:
       人类通常喜欢听好听的话,一听到拂耳之言就容易产生不悦甚至愠怒之感。一个人特别是身居要职的人要能够心悦诚服地倾听逆耳之良言并从中获得智慧,就需要一种容忍和大度的雅量,而这往往依赖于人们的心性修养和对人性缺陷的克制;否则,就会给那些善于运用花言巧语和投其所好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并伤害那些直言不讳的忠诚之人。
       在理智上,人们大概愿意接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忠言逆耳利于行”等一类古老的真理,或者乐于信服伟大哲学家老子说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理。但在行为上,人们又容易背离这些古训,不愿意听或听不进“逆耳”之言,最终犯下严重的过失。
       

       全文网址如下: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3-05/06/content_858848.htm

全文如下:

耳顺”和“耳聪”  
新华网 (2003-05-06)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人们常常以“耳聪目明”来称赞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者。“耳”和“目”两者分别被单挑出来,说明它们作为人的一种自然功能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整体良好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耳”和“目”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两个重要感官,二者互相补充,直通“智慧”之门。就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得益于“耳听”和“目视”的东西究竟何者居多是不容易衡量的;是否善于运用耳、目也因人而异。在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之间,在“看不惯”和“听不进”之间,听而不闻和“听不进”对一个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更大。汉语中有一个很崇高的字,这就是“”字,它的一个最基本意义就是人人都希望“聪明”的“”。据说,“”源于“”和“”,原义为从耳闻的具体事物中通晓其根本(所谓“闻声知情”、“声入心通”)。 
       我们的先师孔子谦虚地坦称自己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一个从十五岁开始以学问为志向的学而知之的人,在经历了三十岁的“自立”、四十岁的“不惑”和五十岁的“知天命”等阶段后,到了六十岁才达到“耳顺”的境界。什么叫做“耳顺”呢?中国古代有影响的经典解释家把它注解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并无所违逆或“所闻皆通”。这一解释似乎可概括为“闻而知之”,它与通过听而获得“聪明”和“智慧”的“圣”巧妙地相呼应。也许是这个“顺”字与“耳”字联系到一起让人感到不顺或费解,有人富有想象力地把“而耳顺”推测为“而已顺”,说到了六十岁达到了“顺天命”之境。善于怀疑的胡适之博士提出了一个更新颖的解释,说是到了六十岁能够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而不觉得“逆耳”。这是一个合乎常识并且具有启发性的解释。 
       不知道是不是基因作怪,人类通常喜欢听好听的话,一听到拂耳之言就容易产生不悦甚至愠怒之感。一个人特别是身居要职的人要能够心悦诚服地倾听逆耳之良言并从中获得智慧,就需要一种容忍和大度的雅量,而这往往依赖于人们的心性修养和对人性缺陷的克制;否则,就会给那些善于运用花言巧语和投其所好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并伤害那些直言不讳的忠诚之人。中国历史上有所谓明君与昏君、忠臣与佞臣之分。明君与忠臣、昏君与佞臣常常互为因果;而明君与佞臣、昏君与忠臣当然是互不相容。开明的君主因忠臣而更开明,并因开明而使其亲近忠臣、远离佞臣;昏庸的君主因佞臣而更昏庸,并因昏庸而宠幸佞臣、残害忠臣。这一类故事很多,听文王与姜太公、越王与范蠡、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人们肃然起敬;听纣王与恶来、微子与比干的故事,听厉王与荣夷公、召公的故事,听楚怀王与上官大夫、屈原的故事,听宋高宗与秦桧、岳飞的故事,人们就会对纣王、恶来、厉王、荣夷公、怀王、高宗痛恨有加,并为微子、比干、召公、屈原和岳飞深感悲伤。决定故事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就是君王能不能听进忠臣的逆耳之言或是否爱听佞臣的谗言媚语。譬如,厉王听信与他一样好利的宠臣荣夷公,对他的忠臣芮良夫和召公的进谏就无动于衷。他不但利用巫师监听“诽谤”者并加以诛杀,还得意地告诉召公说,他能消除“诽谤”者,使他们“不敢”言语。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观念中,大臣们向皇帝进行“诤谏”是受到鼓励并被允许的。在关键时刻,为了使皇帝的决断正确而不导致严重后果,那些非常具有道德勇气和正义感的大臣甚至采取当面触死的方式以感动皇帝(“尸谏”)。在个别情况下,如果君主事先就某事严禁进谏,那么具有幽默感的官员也会采取婉转和巧妙的变通方式(所谓“讽谏”)以使君主改变他的固执态度。这样做,成功的事例也不少。《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淳于髡讽谏齐威王而使齐威王一鸣惊人、“罢长夜之饮”,优孟讽谏楚庄王而使楚庄王中止为其宠爱的病死的肥马举行隆重的丧礼。当然,人们也知道司马相如以辞赋“寄寓讽谏”的故事。 
       中国古代哲人和贤士拥有如何倾听和采纳“不同”见解进行正确决断的洞见。聪明的子产提出,在君主的决策之中,需要运用使众异之物“济和”而不是使单一因素“一同”的智慧,大臣有责任对君主的“可否”提出相反的“否可”以使之完备。哲学家孟子甚至浪漫地要求齐宣王不但听取身边人而且听取国中所有人的意见。但人们习惯上往往容易看重实际的财物而忽略“良言”的价值,所以古之哲人就说,“君子送人以言,小人送人以财”。佛经中也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被派往国外购买珍宝的人,惊奇地发现市场上有一个人出售智慧,他就用五百金购买这个人的二十字箴言(“长虑谛思惟,不当卒行怒。今日虽不用,会当有用时。”)并因此而避免了伤害他亲爱的妻子和母亲的悲剧发生,他惊呼便宜至极。《天尊经》借用这个故事晓喻佛门弟子:“一言之助,胜于千金之益。”在理智上,人们大概愿意接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忠言逆耳利于行”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一类古老的真理,或者乐于信服伟大哲学家老子说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理。但在行为上,人们又容易背离这些古训,不愿意听或听不进“逆耳”之言,最终犯下严重的过失。这说明,听进去并接受“逆耳”之“信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逆言”而“顺听”,虽逆而不觉其逆。由此也可认为,孔子到六十岁能达到“耳顺”的“听德”和“雅量”,看来觉悟的时间仍不算晚。 (王中江) 

       更多口译信息,请关注:http://www.onlycollege.com.cn/branch/nj/2007-09-27/1190876801d94556.html

  本月推荐优惠课程(仅限网络报名,数量有限)
班级名称 开班时间 结束时间 学制 地点 学费 报名
  相关新闻
  本月推荐课程(仅限网报)
昂立口译,九月特惠
长三角最认可的英语证书,为职场白领、大学生增加简历含金量,限时优惠,请速报名!
原价:780元
促销有效期:2010年9月30日
昂立四六级,九月保过班特惠
考前总动员,新增四级保过班,保您四六级一路通关!限量100人,请速报名!!
原价:450元
促销有效期:2010年9月30日
昂立商务英语,九月特惠
金融风暴,职场危机,昂立商务英语助你开拓事业新天地!点击报名即获优惠!
原价:850元
促销有效期:2010年9月30日
昂立新概念,九月特惠
新概念九月特价优惠,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点击报名即获优惠!
原价:680元
促销有效期:2010年9月30日
  最新讲座
 9月南方商城校区名师见面会
 9月五角场万达校区讲座预告
 昂立名师四级保过班说明会
 9月田林校区名师见面会
 9,10月虹口校区名师公开课
 9,10月雅思新托福讲座安排
 9月浦东总校名师讲坛
 9月少年系列讲座精选
上海市昂立进修学院 | 地址:上海市番禺路868号 网络报名热线 64480301 昂立热线: 400-820-8062 | 沪ICP备05013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