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的同学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去背完单词,学完语法,然后再上听说课,再开始练口语。这就导致很多人四六级都通过了口语还是该怎么烂还怎么烂。想想我们的母语习得过程吧,我们是先认字呢还是先开口叫爸爸妈妈?我们的家人就是我们最开始的汉语启蒙老师。当我们开始说话时我们已经完成了与人交流的第一步,开始接触这个世界,也开始建立起最初的自信。
学英文的过程也很类似。虽然也不能完全把英文学习类比成汉语习得,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语言环境,但同样你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也是同样的目的――交流。阅读和语法都是一种input,或者说是他们帮你建立了语言框架,但是这个框架是死的,是别人的。要让它能和你的思维相结合,产生出真正的语言来只能靠输出。听说和写作都是输出的方式,在output的时候你的大脑的运作方式就是利用已有的框架结合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所以我在初级的听说课上会反复操练同一个句型或是表达,呈现不同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进行输出,直到能够脱口而出。比如最简单的Excuse me, 什么时候用呢?你向别人借道通过的时候需要Excuse me,你问路的时候也要Excuse me,你唤起他人注意的时候也要Excuse me,你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表示惊讶也可以用Excuse me,你和女朋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打喷嚏也得说一句Excuse me。再比如Here you are. 我有个学生六级都通过了,但碰到递东西给老外的时候还是会本能地说Give you!
看似简单的口语交流背后是多年的工夫,在初级就必须学会尽快张嘴说话,说得越多越有自信,基础也就越好。要解决听说入门,先要练语音,其次要结合基本语法,基本词形变化,口头反复操练基本句型。初学时,练的当然是简单的套话,但万丈高楼也就从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学者往往会说的不想说,因为觉得太简单幼稚。想说的又不敢说,因为怕犯错误让人看笑话。结果是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说就错。成人的丰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碍。学习效果反而不如一些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提供给他们轻松的氛围,鼓励他们说,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在教学中慢慢发现学生们面对老师或者对当众开口说话时会感到紧张和不适应,这种心态是正常的,也是以后真正英语交流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练到脱口而出。这时候我往往会用一个实际例子或者故事导入,学生们对故事总是欢迎的,特别是幽默往往能最快消除人与人的距离,这时大家的心理就会很放松,不怕开口讲话了,随后的练习效果也会不错。
吴真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