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篇博文,虽标题为“吃素”,但其实内容是有关“副业”:着意栽花花不开,无心叉柳柳成荫。但回复中,有半数都把重点放在了“吃素”的问题上。这就是没有抓住文章主旨,没有理解作者的用意,即错过了“主要矛盾”。无论在阅读还是翻译中都存在这种由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导致误读的理解错误。 不论中文还是英文文章,现代作家都倾向于在开头部分以故事引出话题。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文章读者爱看,于是就可以拉动销量,于是就带动更多作者写这类文章。为什么读者爱看?首先是因为读者爱看“故事”,而非“说理”。其次,因为这样的文章作者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产生很多个问号,他/她究竟要讲什么? 由于这类“小说体”文章的主旨比较难归纳,而这种文章又是典型的外刊文章,所以在中高口中往往是考察的目标。出题老师爱出这样的文章,因为这种文章“好看”:精彩;也因为这样的文章“难看”:难懂。于是,对于这类“小说体”文章的主旨归纳,作者态度题及主旨题就是考察的重点。假如能够解决这类文章,那么就能收获3-4道选择题。 所以在阅读此类文章时,不要妄下定论。对于主旨的把握,作者的态度都可从文章末尾入手。而其他细节题再入文中寻找相应文字,从中判别选项。 在翻译时,也需抓“主要矛盾”,也即需理解意义,而非死咬形式不放。 上周在地铁上遇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不甚拥挤的车厢中我坐着,一男士站在我面前。下意识抬了下头,心中惊呼:我的妈,这衬衫还真白!于是,出于善意,我示意那位男士注意一下自己的着装。没想他居然一百八十度转向对面,拉上拉链。于是,他的本能造成了全车厢人都知道他是“拉链男”——窘得要命。 翻译中,经常也会碰到这种“很本能,很拉链男”的情况。比如,最近看到的一个翻译,原文为“我们在此施工,给您带来诸多不便,敬请谅解!”,对应的翻译则是“we are under construction here, take you any inconvenience. please understand and forgive us!!”,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首先,从翻译中可以看出译者是一方面理解不到位——没有抓主要矛盾,采用“字盯字”战术,另一方面又表达错误。翻译的先决条件就是理解,理解的先决条件并不在于“没有生词”或是“能够背出原句”,而在于是否能够打破形式,在脑海中情景重现,或构建出相应的图像。这也就是翻译的第一个步骤:Decode,即解码。语言形式就是一种代码,不把它转化成意义,这些符号毫无意义。这句话我们在着手翻译前,也是需要情景重现的:因为这里有个工程在建设,所以路人可能要绕远,或是被噪音扰到,所以工程承建人表示非常抱歉,希望路人能够配合、理解,少抱怨。能够理解到这一步,把情景还原在脑海中,翻译就成功一半了。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情景用英文表达出即可。要强调的是,这时完全不需要回过头再去考虑原文,要抛弃原文。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we are 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e construction may have caused. 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正式用语,只需将be sorry for改成deeply regret即可。 所以,理解是翻译阅读的前提,而抛弃形式抓主要矛盾是理解的精髓。现在测试一下“你”有没有理解这篇文章。此文目的不在讲“吃素”,不在讲“拉链男”,而是在讲阅读中的理解要做到抓主要矛盾,以“小说体文章”为例,主旨的把握,全文态度的把握可从结尾入手,不要紧盯文章开头;而在翻译中,理解的要义是要有“重现”精神,善于构建图像。所以,记得,在做“理解”这件事的时候,切忌“吃素”,切忌“拉链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