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新概念三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将阅读、写作和翻译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去思考一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应用的。这里就以第41课为例,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这篇文章是一篇很典型的思辨型的议论文,比较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妨在引入课文分析之前,先进行brainstorming,请学生自己先思考更喜欢哪一种生活,理由有几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然后再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样,整篇文章的脉络、思路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而且,以后如果遇到类似话题的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思考分论点。这样,学生对一篇课文就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此外,新三课文的语言都是精挑细选的,给人一种形象化的视觉冲击力,并且用词非常准确传神。例如第41课,讨论的话题是比较抽象的,但作者善于运用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一种画面感(即作者善于visualize),例如第一段中列举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一串排比句,把乡村生活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空洞的议论,既避免了文章内容的枯燥无味,又很好地为作者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而服务。这一点,就是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习的地方。用词的准确传神,例如第二段提到对住在乡村的人来说,进城购物是a major operation。我们知道,operation这个词通常用在比较大的场合中,例如rescue operation(救援行动)、military operation(军事行动)等,这里把一次逛街购物说成是operation,用一种近乎夸张(exaggeration)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乡村生活的不便利。类似这样的例子新三课文中还有很多,这些就是文章的闪光点,我把它们称之为“小太阳”,照亮了整篇文章。那么,学生自己在写作文时,是不是也可以学习下作者对词语的准确拿捏呢?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级了。
以上就是笔者自己的一点感悟,不足之处还请指正,也希望能和其他同事一起探讨新三的教学,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