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方人吃饭往往都是AA制,而中国人却慷慨地把别人的也一起给付了。西方人不常款待客人,而中国人却经常邀请朋友吃饭。许多西方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差别呢?表面上的原因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西方国家和中国的进餐方式不同。中国人实行的是“集体共享制”;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存在和提倡允许也鼓励中国人将“吃”大方摆放,自由分享;西方人实行的是“个人分餐制”。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导致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个人分餐制”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吃自己盘子里的,不可能共享食品。因此,吃中餐比吃西餐更能让人愉悦,这种愉快的气氛便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谓“团结才是力量”,中国满汉全席,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分享得完。而在西方国家,经典的法式七道已被称作“大餐”。
其次,西方人聚餐是身体的需要,西方思维从不拐弯抹角;中国人聚餐是为了友谊,中国式思维总会“引申再引申”。西方人倡导个人主义,独立性很强。因此西方人通过各自付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独立性的赞赏。而中国人却非常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中国有很多谚语,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好办事!”,更有甚者:“为朋友两肋插刀!!!” 因此,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把朋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不采用各自付账的方式不会损害朋友间的友谊。相反,各付己账被认为是小气的行为,这不利于朋友的团结,也不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西方人接待客人“吃饭”很简单,不像中国人接待客人那样带有意图。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吃饭”无非就是生存的基本手段,给身体增加营养,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以抵御疾病的侵扰。换句话说,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附加的价值。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吃饭”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还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进友谊的助推剂。在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后,你开心,我也开心,每个人都很开心。朋友间的友谊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加深了。 所以,中国人往往以“吃饭”为借口,开展许多其他活动。在中国,“吃”,可以表示感谢报恩,可以代表庆祝合作。一定程度上,“吃”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一种方式,手段甚至是计谋。
当然,在文化上,没有孰是孰非,”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这是每个文化学习者必须铭记于心的。 西方人在习惯中国人的干杯(bottom up)以及中国人的桌下交易(under table deal)的同时,而中国人也啜饮着香槟回忆着奶酪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