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并不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同时也无关民族自豪感之类的论调。只是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善于发掘藏于语言文字之下的文化根源。唯有如此,语言学习才可能对大家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以为“鬼”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殊不知,它在很多不同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鬼”,是人们想象中人死后的一种存在形式,当然,如果你有幸可以看见它的模样,那就恭喜你“撞见鬼”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鬼”的身影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鬼”故事广为流传,与“鬼”相关的俗语不胜枚举,众多“鬼”题材的电影更是让你“鬼叫”不已。我们的中元节,也就是俗话说的鬼节,就是专门祭祀亡灵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有各种祭祀活动,拜祖先,烧纸钱等,祈福消灾。这一点,邻国日本就跟我们很是相近,新概念二的第96课就详细地为我们佐证了。
崇尚科学的西方国家也躲不过“鬼上身”。那些面容精致,神秘莫测,永生不死的吸血鬼,是否也曾莫名地在你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也唯有彼时彼刻才能真正明白何为“魅力”。西方国家也有专门的鬼节,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万圣节(Halloween)。万圣节起源于两千年前凯尔特人(Celtic)对死者的追念,既是庆祝丰收也是祭奠逝者。演变至今,万圣节已成为人们欢聚的时刻。这一天,南瓜灯(Jack-o’-lantern)随处可见,孩子们会装扮成巫婆,穿着怪异,讲鬼故事,吓唬彼此,搞恶作剧。虽同为“鬼”文化,但中西方在形式与内容上却又是如此不同。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鬼”都是充满了恐惧的,新概念二的第47课以及新概念三的第30课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鬼”,但我们都应该信奉“心中无鬼,便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