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口笔试、口试备考全过程 ——陈一心
中口笔试结束后3周我收到了笔试通过的通知,190.5分,真是个出乎意料的成绩。 (一)笔试备考过程 回想二月份寒假结束,这里要强烈推荐昂立的《中级口译备考指南》,对系统备考相当有帮助。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复习要好于将教材重炒一遍冷饭,可以接触更多的元素补充知识。(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完了听力教程、翻译教程的全部练习和部分口译教程的重点单元。)一般炒冷饭练习会做得比较熟练,由此会产生错觉以为已经不错了,所以要用新的练习挑战自己。 先看了备考指南前三章(spot dictation, statements & conversations)的真题精讲,然后就做强化练习。前三章的练习做得比较快,之后看第四章——听译部分的分析和真题精讲。第四章的强化练习除了考试题型外还有100多句长短不一的句子,相对前三章而言,第四章的练习难度要大些。 我每天做10句练习,让爸爸帮我看我的译文有何不妥之处,虽然他英语已不如我,但仍可指出汉语用词方面的问题。100句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每次都没有做到很令人满意,最好的一次10句只有5句达到70%的要求。我觉得自己很失败。问题一方面是输入的压力比较大,单句约25个词,段落要80个词左右;另一方面则是记录或者说是输出的压力。 我相信笔记是很重要的,在练习过程中要慢慢整理出自己记笔记的一套系统方法,如果见到别人有好的笔记方法可以借鉴,但还是要以自己的方法为主,毕竟每个人的笔记都不相同,照本宣科不会使自己有多大提高。关键在于自己实践,总结经验。另外,不知大家作笔记用的是什么笔,个人比较下来用铅笔会比较快。另外我每天晚上7点会看cctv9的新闻,主要练听力,因为新闻相对来说速度快,内容杂,比较难听懂,因此还是有挑战性的。 翻译练习则看每段长度定量,每天至少两段。我一般翻译完后核对答案,觉得好的表达就会在书上用彩笔画出来,以便再次查看、记忆。像类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这样的话,我觉得这种东西是要背下来的,于是每天3遍中文,3遍英文这样巩固,如果碰到的话也能脱口而出,处事不惊了。 由于平时晚上时间少,阅读练习主要放在双休日做。 在二月底的昂立模考班上,顾薇老师和陈加然老师对模考做了精辟讲解。回家后,我自己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情况不容乐观。接下来一段时间,针对模考中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一些训练,然后做了2006年后的所有真题和之前的部分真题,直到考试前一天晚上做完了最后一套。
(二)口试备考过程 收到笔试通过的通知后,我就开始准备口试了。其实我笔试考完就开始二阶段备考了。如果笔试过了就争取了3周的复习时间,如果没有过也没关系,反正每天都要做练习的。 二阶段备考材料: 口译宝软件:这套DD真的非常棒,很实在! 口译教程 口译二阶段备考训练书 时间安排:因为有其它功课要做,一般每天晚上留给口译复习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先做口译宝,然后是口译教程的句子精练和二阶段备考句子。周六、日再增加口译教程的三星篇章来巩固。 口译宝每天操练,作为练习的热身。个人认为这套软件很好,能让平时害怕开口的同学打开嘴巴,矫正发音,并且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能够不断训练相关说法,达到随口就来的熟练程度。因此要特别感谢录制口译宝的王小波老师,听着他的声音,就是想开口说话…… 按计划,我每天做5句二阶段备考上的句子,求质量不求数量。先自译一遍,然后对照参考答案,看看有何问题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接着再译一遍,尽量靠拢答案。这样尽管有些机械化,但可以加深印象,提高翻译质量和整体水平。 英译汉的问题主要是词汇和汉语组织,如果听懂的话,再加上笔记,一般复述八九不离十,再加上有序的汉语组织,问题不会太大。汉译英方面,因为汉语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会有较多看上去像并列句的句子,复述、笔记做不好就会很吃亏。因此汉译英方面要加强笔录能力和复述能力,以便更好地还原原文的内容。 就这样,一直做到四月下旬,教程、二阶段备考和口译宝的内容都按计划完成,于是直接上了模拟题。做模拟题的感觉比备考书上的稍微好一点,目的是在已有的水平上发挥并熟练使用掌握的技巧能力,但也是困难重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平时练习时时间要求方面强调比较少,而模拟题则有时间限制,增加了心理压力。因此考前一定量的模拟题是需要的,以便能提前适应真实的考场环境。 昂立二阶段强化训练课的功效还是很大的,郑峻华老师在口语辅导上教我们怎样转换思路,简化题目。卢影老师则增加了我对口译的信心,上课的时候很high…… 口试中还有一部分——演讲,也就是郑峻华老师的口语辅导课所讲的内容。我并没有系统进行准备,只是从口语教程上挑出一些题目进行命题演讲,先用汉语,以便理清思路,然后用英语,并且掐时间。这样训练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考试当天状态不错,自我感觉良好,topic的内容在备考时接触过相近的内容,第一段的口译也比较顺,以致自己很快进入状态。所以我想应该是二阶段强化训练课对我的帮助吧。再次特地感谢两位老师,相信他们的课程对于我顺利通过二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