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鸣刚上高中,学习成绩挺好的,各方面表现也很优秀,只是父母一直有个心病:从初中开始,他们发现孩子存在一个不良习惯———偷偷拿父母的钱。
佐鸣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宽裕,爸妈对钱都不太在意,手头一时缺钱就很自然到对方的钱包拿。有一次,父亲发现钱包里的钱无缘无故少了,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佐鸣承认是自己拿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令人省心的孩子居然犯这么大的错误。父亲勃然大怒,狠狠教训了他。佐鸣满口答应不再偷拿父母的钱。
可是后来佐鸣的零用钱一花完,仍旧情不自禁地拿爸妈包里的钱,并用这些钱请客吃饭或者买一些父母不同意给他买的东西,虽然每次被发现的后果都是“挨鞭子”,可是佐鸣依然改不了。束手无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点失败。
汤璐璐老师点评:
佐鸣的“偷钱”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不加以约束,会逐渐演变成品行方面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逐渐形成自身行为习惯。
家长自己在用钱的时候随意到对方钱包拿钱,使孩子形成了一种没有钱便可直接到家里人的钱包里拿钱用的意识。于是当孩子零用钱用完后,他也很自然学着从家里人的钱包中拿钱,随意拿钱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所以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在孩子面前控制自身行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都可能会导致一些大问题出现。
其次,每当佐鸣犯错时,父母总是单纯采取严厉的体罚措施,而很少进行沟通,被惩罚的次数多了,这种方式也就不起效果了。家长应该具体观察孩子犯错误后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他拿钱的行为,跟孩子进一步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更深层次挖掘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比如孩子最近在学校是否发生什么事情,人际交往方面是否存在困惑等。因为有些孩子可能遇到压力时也会通过拿父母钱这种不恰当的方式来释放压力。
再次,孩子第一次偷拿钱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偷拿钱的行为惩罚不到位,只是让孩子承认错误,并没有跟进具体的惩罚措施或改正计划,孩子会认为“只要我承认错误,我偷拿钱的行为就会得到原谅”,孩子就会重复偷拿钱的行为。
另外孩子的这些行为也许令家长觉得烦恼和无奈。但是家长无意识地在外人面前表露出自己教育的失败,这可能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即使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当行为,也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
互动问答
问:我儿子原本是个腼腆的男孩,但初二下半学期他变了,经常与品行不好的人混在一起,对父母更是大骂出口。在学校,上课也是无精打采,成绩下降很多。我们不知该如何挽救他。
谢维兴老师答复:首先要了解父母是否对孩子有过打骂或者动粗的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或用命令、说教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所以大骂出口就不奇怪了。或者由于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发生变化,自我意识觉醒,对友情的需求特别强烈,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判断力不足,很容易受朋友言行的影响而出现偏差行为。
父母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变化的原因。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交友方面,父母认为孩子要与学习好、品行好的人交往,而孩子会认为好朋友应是兴趣爱好相同,有话可说,相互帮助,够义气等。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一味批评孩子的朋友将使他更叛逆。家长可以接纳孩子的朋友,并与他们交流,这样他朋友也许会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好话,让孩子感觉父母确实很关心自己。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如果孩子的朋友确实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那就需要给孩子换个环境,离开目前的交往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