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英语,讲究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同步发展,但是目前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将很多English language learner变成了机械的receptor, 换言之,大家过度重视了input accumulation(即listening and reading), 而忽视了output productivity(即 speak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dynamic process (动态的过程),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living organism.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人要吃饭,就相当于我们学习语言需要大量的input, 让我们对所要研究学习的内容有一个exposure, 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自然需要新陈代谢,就相当于语言学习的输出过程(output),学以致用,让语言真正地活起来。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需要再吃饭,再消化,如此反复,才得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同理,当我们发现自己词穷的时候,就表明我们need more input to support the output. 当input and ouput同步进行的时候,语言这个living organism才充满活力,keep up with the times.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最大障碍不在于阅读和听力,因为这两方面都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和自学得到提高,而在于大家不能很好得输出所学,即写出漂亮的文章,说出流利的英语。有的同学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文章,听了那么多听力材料,有如此大量的输入,我还是不能输出呢?
那么我问大家,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所谓有什么样的input,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output. 如果你每天做一大堆阅读理解,能够选对几道人为设置的多项选择题,就可以吸收每篇文章的全部精髓吗?就算你仔细研究了这篇文章,俯拾皆是的jargon和pretty formal的genre (文体)对你想输出的一篇毫不相干的narrative (记叙文) 有多大程度上的帮助和关联?换位思考,如果你想output一篇 formal passage with many relevant jargons, 这篇文章对你就是有帮助的。
写作如此,口语亦然。我们第一次接触英语,课本上就给了我们这样的input,当别人问你“How are you?” 的时候,你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那么对方肯定会说“I'm fine too.” 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这样的尴尬场景。本来我们心情很不好,但是我们脱口而出的还是“Fine, thank you.”,或者我们很想表达“not bad/can't complain”,我们挣扎了半天,只是挤出了“I'm not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个例子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笑话,用以讽刺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
其实不止中国人学习英语如此,其他国家也不乏这样的embarrassment. 一个Japanese tourist到美国旅游,不幸被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刮倒,但并无大碍,一人好心上前询问状况,问道“How are you?”,日本游客心有余悸,回到道“Fine, thank you. And you?”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这样表达(output),是因为我们是这样学的(input);我们不会表达,是因为我们没有对应的输入。
我们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功课,可是这些input对我们expected output有帮助吗?把问题再说的简单一点。如果你想口语流利,sounds like native, 那你就去输入native speakers' expressions;如果你想妙笔生花,你就去读相关的文章去,而非把阅读理解当成唯一的输入途径。
这些问题说出来浅显易懂,简直是大白话,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并不多。我们往往看准了目标,却走了弯路。
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这样,语言学习也不例外。
考拉开始痴人呓语了,仁见智见,贻笑大方了,呵呵。
本文选自:http://blog.onlycollege.com.cn/?uid-694-action-viewspace-itemid-3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