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里落大雁”、“八百里洞庭起清波”……多少年来,洞庭美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然而,曾几何时,洞庭风光却被污染所困:数百家小造纸企业给这片被称为“长江之肾”的美丽水域带来了致命污染,以致雁雀难留,鱼虾难觅。 2006年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湖南省保卫洞庭湖的战役打响。这次行动,使得湖区234家造纸排污企业被全部叫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很快得到了改善。 实际上,洞庭湖保卫战只是我国加强污染整治、促进节能减排众多行动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节能减排措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步迈进。
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党中央对发展模式作出了历史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20多年过后,严峻的现实摆到了人们的面前: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目前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因为利用率低下,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已不堪重负。据国家环保总局估算,仅2004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全国GDP的3.05%。 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就这样触目惊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别无选择,必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十字路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作出了发展模式的新抉择。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10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新理念。中央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常抓不懈,全力推动,节能减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逐步踏上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康庄大道。
上下一心、多管齐下,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对于正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既定目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驾护航。综观这些措施,可谓有的放矢,亮点纷呈: ———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国家相继发布了铜冶炼、铝、煤炭、水泥、电石、焦化、钢铁、电力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今年1月~7月,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类(“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142项“两高一资”商品加征或开征出口暂定关税;进一步完善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根据国务院作出的部署,继“十五”期间关停830万千瓦的小型火电机组之后,“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此举相当于每年可节约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过160万吨。 ———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从源头堵住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对污染严重的相关地方、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 ———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许多地方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如山西省紧紧抓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成都市关停了拥有2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的华能成都电厂。 许多企业也将节能减排视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中央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2004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6家中央企业联合发起《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目前,一批中央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得力的措施,全民的行动,带来的是良好的效果。在去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控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8%;1月~5月,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咬住目标不放松,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行到底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距离,面临许多挑战。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去年我国没有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这些情况表明,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的难度,必须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节能减排,地方政府是关键。但目前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招商引资等内容,导致节能减排任务被虚化。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并真正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促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在继续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我国还应更多地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如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等。 促进节能减排,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克服的困难也有很多。但是,资源、环境攸关可持续发展,攸关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无路可退,必须迎着困难而上,并取得全面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