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首页 昂立教育 > 项目总揽 > 公务员 > 时事政治 > 怎样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怎样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发布日期:2007-12-17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7年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1%。上涨较快的主要是食品价格。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
    宏观经济数据透露出哪些信息?我国经济是否过热?全面通胀的危险性有多大?宏观调控下一步该怎么走?本刊围绕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整理了权威部门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怎样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CPI持续上涨  通胀是否来临
    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CPI上涨和通货膨胀并非同一概念。CPI的上涨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这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累计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9%,其中,3.3个百分点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将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
    但从长期看,整体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从国内来看,绝大部分的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粮食已是三年丰收,今年的夏粮和早稻又获丰收,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国家粮食库存充裕,预计粮价会趋于稳定,这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基础条件。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随着粮价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粮食产量可保持相对的稳定。有句古话叫“粮价涨,百价涨”,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
    不过CPI的上涨压力也是不能忽视的。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进入9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缓,但压力仍然比较大。尤其是10月份,农产品包括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又出现了上升,特别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也出现了上升,对价格未来的走势又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学家樊纲也提醒,要防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演变成经济过热和全面性的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是否已经过热
    今年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少专家、媒体和研究机构也就“我国经济是否已经过热”展开过讨论。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连续几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在积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但是,目前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这是因为: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总量关系失衡的状况。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涨。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也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
    不过,朱之鑫也强调,说还不能得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绝不意味着可以盲目乐观。对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特别是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性、可能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怎样认识前期宏观调控效果
    2007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措施频频出台: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提高印花税、调减利息税、发行特别国债……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已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进入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出现了较上个月回落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已得到缓解。这说明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见效。
    评价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宏观调控环境的变化。在一个经济主体比较多、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开放度比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会有一个过程;二是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有利于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但效果要逐渐显现。
    李晓超表示,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有三个特点:一是综合使用了货币、财政等各项政策;二是在调控的着力点上既调控需求,也增加供给;三是通过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缓解低收入群体因价格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又稳住了消费的增长。同时,通过取消、下调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有利于控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正是由于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我国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比较好地利用了世界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保证了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投资、外需三大需求也都在向宏观调控目标的方向变化。
 
下一步宏观调控怎么走面对当期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该怎么走?
    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第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也为下一步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会议要求,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开工项目。密切监测贷款投放进度和投向,引导商业银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对资本金不到位的新开工项目暂缓发放贷款。继续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会议还要求,加强市场监管,抑制消费品价格过快上涨。密切监测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保证市场供应。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是否会加大宏观调控幅度时指出,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包括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多种工具,在选用调控工具时,不见得步伐大就力度大,如果步伐小、频率高,力度也是很大的。宏观调控既可以是小幅度、快步伐,也可以是大幅度、慢步伐。周小川还指出,最近这些年,央行吸收流动性的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总体力度还不够,还可以加大力度。11月8日,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10月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座谈会”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了主题报告,着重分析了完善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首先,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其次,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第三,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
  本月推荐优惠课程(仅限网络报名,数量有限)
班级名称 开班时间 结束时间 学制 地点 学费 优惠 报名
 德语学习推荐
[德国文学] 诺贝尔奖风向标——毕希纳奖
[德国旅游] 贝多芬故居
[学院新闻] 德语起步学习,发音是王道
[德国美食] 圣诞节好伴侣——德式烤全鹅
[德语考研] 国内招收德语专业研究生的高校
[德国美食] 德国美食文化
[德国打工] 留学德国打工需要注意的事项
[德国打工] 在德国打工的几点经验分享
[德国文化] 蕴涵在联邦总理府建筑内的理念
  德语专题
  德语独家下载
    德汉陪同口译听力及音频样题下载
    德汉陪同口译口语样题下载
    德汉陪同口译考试口译与阅读样题
上海市昂立进修学院 | 地址:上海市番禺路868号 电话:400-820-8062 | 沪ICP备05013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