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民政工作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要坚持在思想上情系民生,在感情上贴近民生,在工作上倾注民生,在制度上保障民生,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坚持牢记宗旨,夯实民生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摆到重要的位置,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也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政工作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改善民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解放思想、紧跟时代的观念,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的观念,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用党的政策去温暖民心,用热情的关爱去感召民心,用规范的服务去理顺民心,用良好的形象去赢得民心,切实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好特殊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广开渠道,关注民生诉求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民政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态度好不好,服务质量高不高,落实政策准不准,不仅关系到民政自身的形象,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一方面,民政部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诉求、听取群众的意见、体察群众的疾苦,积极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中。另一方面,民政工作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的疾苦记在心上,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时,要坚持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水暖心,一片诚心解难,做到真诚接待,真心倾听,真正答复,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切实把特殊困难群众的诉求、意愿和期盼融入到民政工作中,使民政干部真正成为群众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
坚持以身作则,解决民生难题
当前,群众的生活难、就医难、住房难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仍然是民政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荆州市民政工作在解决民生难题中,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开展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启动了“爱心助学”、农村危房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廉租住房等制度,发挥了“慈善一日捐”的作用,积极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使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了保障。作为民政工作者,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常思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建立和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为重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真正让特殊困难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切实为特殊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深入基层,推进民生保障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是民政为民解困的一件实事。民政工作要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困难大于一切,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因此,民政干部职工在做好民生保障中,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检查指导,帮助基层不断增强心为民想、事为民干、利为民谋、权为民用的观念,指导基层扎扎实实做好为民解困工作,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丰富民生保障内容,解决民生保障难题,做到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声,扎扎实实解民困,兢兢业业帮民富,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把小事做细、把大事做成,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好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者系荆州市民政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