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变革,必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然也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人们的观念、观点的概括。一句话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少保守思想、最富有生气的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学生价值观的转变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对此,往往学校正规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的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而无力。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实惠、重物质、讲功利等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一名教育者,自然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但是,学生对于灌输式、说教式、权威式的引导往往不能接受,继而产生反感情绪。如何对学生开展价值观的引导工作,是值得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粗略地归纳了学生价值观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正规教育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从时空上来看,在学校教育程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能动活动而实现的。学生的全部活动构成了学生的生活时空,而学校教育只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组织、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部分活动,因此,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活动,只是学生生活时空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学校教育只是塑造着人的价值观的某些方面,或者影响着其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某些环节,学校教育并不能培养出“整体人”,而只是培养着“局部人”。 从学校自身特点来看,学生生活被制度化(组织化)、非主体化和符号化了,这在描写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同时也滋生了学校经验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就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的教育来讲,只是也只能接受其中最符合社会要求的最理想的部分。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孩子们的天然的第一位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孩子。
案例:
肖来我的心理辅导室咨询是因为被他所心爱的女孩静的男朋友派来的哥们差点给打了。孤身奋战的他,明知斗不过,只能喝了“软口汤”,答应远离他心爱的女孩。受了气的他心里憋得慌,而且愤愤难平。一到我的心理辅导室,就直嚷嚷:“我要杀了她!我要杀了他们!”气愤的肖满脸涨得通红,脸部肌肉不断的抽搐着,一边喊,一边还直用拳头锤我的办公桌,浑身发着抖。等他平静下来后,我才了解到,他爱上了同班的女孩静。但是静却不爱他,爱上了他的同桌好友。而静的男朋友开始还信誓旦旦答应肖帮他追求静。结果静成为了肖好友的女朋友。为了让肖免受刺激,他们没有告诉肖。当真相大白后,肖觉得蒙受了极大的侮辱。心有不甘的他便开始一相情愿地追求静,他的信条是:只要我爱她就可以了,相信我的诚心终有一天是可以让静回心转意的。于是,他每天痴痴地为静做一切他以为静需要的一切,每天缠着静不放。结果,惹恼了静的男友。静的男友到校外叫了一帮铁哥们来“教训”肖,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肖在我面前不停地叫嚣:“我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我家有的是钱,我也可以买来哥们教训他们!”“我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你们都看不起我,我要出人头地!”……
剖析: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肖的家庭教育给他留下了深刻地烙印。据称,肖的父母以前生活非常艰难,经常受人欺负。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肖的父母做生意发了财,于是父母经常在儿子面前灌输金钱万能论。由于父母生意特别繁忙,也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经常是塞给儿子足够的金钱由肖自己打理生活。学业方面的要求是要让儿子为家庭争光,好让家门在族人面前挣回面子,而对儿子将来的职业和学业的联系却并不作要求,因为他们早已经打算好要子承父业。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灌输了拜金思想,讲究重实惠、重物质,而疏忽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肖在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也经常是以金钱开道,他用金钱去买断友谊,用金钱去换取感情,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以致于把他所喜欢的女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容忍她选择其他人作为男友,本位意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事情闹大后,学校领导出面解决问题,肖的父母极力为儿子做辩护而指责他人害了儿子并私自追究其他学生的责任。在父母的影响下,肖也同样把责任完全推给了他人,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
一个孩子,从降生到走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及长辈的启蒙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培育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父母正确诱导,精心培育的;最初的语言是由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摹仿来的;孩子们最初的生活本领是父母传授的;孩子们赖以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由父母提供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对孩子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父辈们的价值观也在对孩子的价值观起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同伴间的交往使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地受到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要的交往的对象是同龄的伙伴。由于不同的同伴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背景和学业能力及社会阅历。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相互的接触中,他们各异的价值观也在经受着冲击并相互影响着。
案例:
慧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来自农村。学业成绩虽不优秀但也并不差。她有一个好友丹,也来自农村。两人同住一个寝室,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是,自上了高二后,她们两个开始有了隔阂。虽然仍然出双入对,但已经貌合神离。慧还经常听到同学传来关于丹评价她的一些话语,心里非常不舒服。也追问过丹为何这样对她,但是丹当面总是避而不谈。慧本就很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在班中也没有其他的可以说说话的朋友。自和丹发生矛盾后,每次下课,她都盼着丹能够主动来和她说说话,但是,每次丹总是推脱忙,或者就躲得远远地和其他同学开玩笑。这使慧自尊心大受损伤。慧的情绪一落千丈,以致出现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失眠症状。当她到心理辅导室来咨询时,精神萎靡不振。在经过仔细的会谈分析后才得知,原来丹和慧出现不和,是和一个男孩有关。慧先喜欢上了男孩,并把心事告诉了丹。以后丹就对慧开始疏远了。之后的一段日子,慧告诉我丹和那男孩接触密切。她神色黯然地说:“以后再也不需要好朋友!好朋友是最坏的敌人!”
剖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慧原本以为好朋友之间是可以以诚相待、无话不谈的,并期待着得到同伴的认同和帮助。但作为同伴丹却做了让慧伤心的事,让慧从此对朋友产生了怀疑和敌意和永远的恐惧。慧的价值观就此受到了重创。尽管我竭尽全力去帮助慧,也想纠正她的价值观,但是同伴的影响力还是给她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由于年龄的差异,作为成年人身份的老师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学生在遇到麻烦时首先想到的是同龄人的同伴。而同伴的言行无不对彼此的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代的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有很强的自主性,见识广、眼界开阔,言行务实,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当然,他们也存在缺点,如缺乏坚韧、浮躁等。这些特点,都是在文化转型这一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但文化转型富予他们最大的财富,在于形成新型人生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重实际、重物质,在他们身上,价值观的新取向体现得十分明显。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民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以绝对服从集体利益为应尽的义务,一味地强调无私和克己,把献身公益看作认识价值的全部。文化转型发生之后,正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开始松动,个人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得到了较多的强调,无条件地为集体或其他目标而牺牲个人的思想,不再得到认同。与此相适应,以往人民所追求的抽象而宏大的理想失去吸引力,青少年越来越看中现实的、功利的、物质性的目标,理想主义的、纯精神的终极价值目标虽然不是被绝然摒弃,但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之以往,大为减小。
在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呢?
一、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坚持正面引导:
客观地看待当代学生价值观的改变状况,坚持正面引导,以历史上名人崇高的价值观作为典型,在校园中努力营造正确的价值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工作方法,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社区开展有益的活动,在实际的历练中,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价值观,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创新家校工作新模式,取得家庭的配合:
我们常规的家校工作模式是上门做家访,但是在那些本身的价值观有所偏差的家庭中,是很难得到家长的配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考虑开办家长培训活动,多请一些优秀学生的家长到校和价值观有偏差的家长共同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育子价值观的碰撞,使那些价值观有偏差的家长从活动中受到启发,产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意识和动力,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为形成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班级活动,积极营造带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班级体: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主要是和同班同龄人度过的,在价值观的取向方面,他们更愿意听从同龄人的影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采、带有正确价值观的班级活动,既有利于班级体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