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8月15日卡罗琳王朝时期(卡罗林格朝代),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工程中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8米,南北宽86.25米。穹顶外部高109米,北塔高157.38米,南塔高157.31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大教堂内分为10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厅跨度为15.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吊钟(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