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德国作家克林格1776年写出他的剧本《狂飙突进》时,大概不会想到,德国文学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日后会以他的剧本来命名。实际上狂飙突进运动早在1767年就已初见端倪,当时,德国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要求个性解放,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60年代中期赫尔德的《论现代文学片断》等一系列论著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和研究,为这场运动作了思想准备。这些年轻作家除标新立异崇尚天才以外,还接过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投入自然的怀抱,对民间文学表现了特别的偏好。 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相遇,赫尔德给年轻的歌德打开了一道由自然诗、莎士比亚、以莪相为代表的苏格兰民歌和荷马史诗所组成的诗歌世界之门。从此歌德摆脱了平庸乏味的洛可可诗风,走上了朴质清新的创作风格。“自然之子”歌德开始一面收集民谣,一面创作民谣体的诗歌,留下了许多赞美大自然、讴歌爱情与友谊的优美的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等。另外一部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长诗《普罗米修斯》也是歌德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 全才歌德的创作领域当然不仅局限于诗歌。在戏剧和小说创作上他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铁手骑士葛茨·封·伯利欣根》是歌德早年完成的重要剧作。这部历史悲剧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宏伟真实的场面,一反成规的结构和自然有力的语言打破了长期笼罩德国剧坛和文坛的沉闷,惊醒了生活在平庸狭隘的社会环境中昏昏欲睡的德国民众。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写了爱情的苦闷与社会的压抑,引发了一场“维特热”。小说中描写田园风光和淳朴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维特的炽烈的爱情更是动人心弦。 德国文学史上唯一能够与歌德相提并论的席勒也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一员干将。歌德和赫尔德属于斯特拉斯堡派,而席勒则属于南德派。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青年席勒写出了其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反对等级制度、争取自由和呼唤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强盗》讲述了一个遭遇社会不公和个人不幸的正直青年,最终走上暴力反抗道路的故事。《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出了“打倒暴纣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战斗热情。《阴谋与爱情》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觉醒,女主人公露伊斯代表了当时反对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德国进步青年。她高呼出时代的心声:“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 80年代以后,投身于狂飚突进运动的众多青年作家或退隐,或思想上日趋成熟和冷静,创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再一味听凭感情的宣泄,而是以希腊罗马艺术为榜样,追求宁静纯朴之美,主张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狂飙突进运动的巨浪渐息,“天才时代”宣告结束了,德国文学史上走进了更加辉煌的古典时代。 然而狂飙突进的影响并没有停息。133年后,它跨越了时代与国界,点燃了中国青年的热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五四青年们从狂飙突进时期牢笼中的德国青年身上找到了共鸣。充分汲取了以青年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精神,他们要求破坏一切,创造一切,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少年维特的烦恼》,《阴谋与爱情》对于苦闷的中国青年而言不啻是一道惊雷。长期被压抑的思想界一旦觉醒便势如火山喷发。五四运动最终对中国的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班级名称 |
开班时间 |
结束时间 |
学制 |
地点 |
学费 |
优惠 |
报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