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年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阿尔卑斯地区早大雪封山,刺骨的寒风卷起漫天积雪。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十几个人骑着马艰难地前行。为首的青年人看起来二十七、八岁上下,他双眉紧锁,若有所思。他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虽然年轻,但他已经在位20多年,是一位倔强而精明的统治者。 皇帝清楚,在欧洲还有一个人会挑战自己的皇权,那就是远在意大利的罗马教皇——希尔德布兰德。两人争执的焦点在于对主教叙任权。这实际是一场争夺欧洲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亨利四世1056年即位时年仅六岁,帝国境内的各种力量试图控制皇帝,扩张自己的势力。罗马教廷妄图借国王年幼,内乱频繁之机,夺回此前由皇帝掌控的主教叙任权,摆脱国家对教会的控制。 1073年身材矮小、声音尖细的富尔达修道院院长希尔德布兰德当选为教皇,史称格列高利七世。较之前任新教皇更加强势,不愿妥协。他对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关于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论述作出了极端阐释,一本名叫《独裁者》的书记录了教皇的观点:“罗马教会由上帝一手创造,”“只有教皇一人有权被称为普世的主教”,“只有他一人能够废立主教”,“只有他一人可以使用(处置)皇帝的徽记”,“允许他废黜皇帝”,“他本人不为任何人所审判”,“他可以解除臣民对坏人的效忠”。1075年,他再次发布了敕令,重申任命和撤换主教的权力属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 由于主教这一职位包含着宗教和世俗两方面权利:随着蛮族的入侵,中央权力的衰弱,教会越来越为地方贵族所控制,这些人既行使世俗权利,也掌握宗教权利,类似于日耳曼人的“家长”,一方面举荐神父的权力逐渐操纵在世俗赞助人手中,而主教们也逐渐拥有大片领地,变成了国王的诸侯。因此,控制了主教叙任权也就意味着同时掌控宗教和世俗两种统治权。 皇帝显然不能接受教皇的想法,因此在镇压了各种反对力量之后,就立即委派了自己的亲信去当各地主教。教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写信警告亨利四世,要他马上忏悔,交出主教叙任权。亨利四世一不做二不休, 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召开了全德宗教会议,公开宣布废黜教皇。他还给住在罗马的教皇发去一封侮辱的信。信的开头称:“希尔德布兰德,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只是一名假冒的僧侣。”结尾则称:“朕亨利,蒙上帝恩宠的皇帝,以及我们全体主教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来!” 但是教皇本不怕亨利的威胁,他以牙还牙,也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绝罚”亨利——即开除其教籍,并解除所有基督徒对皇帝的誓言,剥夺了他对德国和意大利的统治权。 “绝罚”是教会一项极重的处分,凡受此处分者,任何人不可与他往来,只有受处分者向教皇或主教悔罪并求得赦免后,才能撤销处分。 此时德国的反对派也趁机制造麻烦,1076年10月德国贵族大会宣布如果亨利在一年内无法恢复教籍,便要废黜其帝位,他们还邀请教皇在第二年2月在奥格斯堡举行新会议讨论德国的整个局势。 为了在奥格斯堡会议之前见到教皇,取得赦免,皇帝不得不在隆冬季节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在意大利北部教皇北上的必经之地拦住教皇。教皇当时正打算离开罗马,北上参加帝国会议,没走多远便听说亨利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要与他见面,吃惊不小,以为亨利要寻他麻烦,急忙躲进亚平宁山中的卡诺萨城堡。以坚固著称的卡诺萨城堡是教皇的坚定拥护者——女伯爵马蒂尔达的领地。 亨利四世一行来到卡诺萨城堡外之后,而教皇闭门不见。为了使教皇收回绝罚令,皇帝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翻身下马,不顾严寒,脱下厚厚的衣帽,把一条表示悔罪的毡毯裹在身上,缓步走进城堡。 进入第一道城墙后,亨利四世又脱去靴子,光着脚站在城堡内第一层墙内的雪地上。他痛哭流涕地忏悔着,不时还拍打着胸前,苦苦哀求教皇赦免他。教皇自认是胜利者,想好好教训一下这毛头小伙子,仍拒绝接见亨利。 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亨利仍然站在雪地里忏悔,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一些主教和修道院长看着亨利诚心悔过,开始为他向教皇求情。 第四天,教皇终于决定接见亨利。主教和贵族们纷纷代亨利求情。最终,教皇心软了收回了绝罚。亨利四世这才带了随从离开卡诺萨城堡。“卡诺萨之行”后来就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词。 但是,格列高利七世并没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教皇立场的改变令反对派们措手不及,纷纷被皇帝镇压下去。在局势稳定之后,皇权与教权的争斗重新开始,教皇再次颁布的绝罚在转化后的政治局势下不能再起到从前的效果。反倒是皇帝1084年率军队占领罗马,第二次废黜教皇,另立新教皇,并举行加冕仪式。格列高利七世逃往意大利南方,第二年便客死他乡。 |
|
 |
班级名称 |
开班时间 |
结束时间 |
学制 |
地点 |
学费 |
优惠 |
报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