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十年以来大批移民来到德国,给德国社会带来了较大变化。由于自身文化与德国文化的差异,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就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随之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移民法》(Zuwanderungsgesetz),该法令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2006年7月14日联邦总理默克尔女士提出了一项国家移民融入计划(der Nationale Integrationsplan)。除了政府的努力外,各州、地区等也推出了自己的措施促进移民融入德国社会,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移民家庭的青少年应该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对象,因为他们跟自己的长辈不一样,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心也是在德国。他们应该在德国谋生和发展,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些有着移民背景的孩子们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新的环境产生陌生感,造成孤独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使他们走向犯罪。因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对青少年移民的文化融入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让他们尽快适应德国生活,融入德国社会。 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吕特利中学就为青少年移民融合做出了典范。该校位于阿拉伯和土耳其移民众多的新科尔恩地区,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非德国籍家庭。不到两年前,柏林的吕特利学校在整个德国成为教室里和校园中暴力泛滥和混乱不堪的象征。现在这个学校却完成了一场彻底的转变。 该校所在市区的区长海因茨•布施考夫斯基将2008年1月30日启用的“吕特利校区”称作“融合的典范”。这是一个由若干处于社会热点地区的学校组成的联盟,共有850名学生。该项目的监护人、已故前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的夫人克里斯蒂娜•劳为这个重新恢复了和平的地方“充满崭新的活力”而感到欣慰。 2005年秋冬和2006年春季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校大部分的教师们为了能立即将随时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通知警方或者向其他教师求援,只有携带手机才敢授课。学生们为所欲为,无视纪律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教师干脆长期称病请假。在一封引起轰动的“告急信”中,教师们承认他们针对这种状况已无计可施。吕特利学校一夜之间登上了报刊的头版和专栏,甚至成为一场议会辩论的题目。 而今天,该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设计的“吕特利装”成了这些活跃的青少年们的时尚标志并受到关注。学校里涌现出大量新的体育、文化和音乐活动小组。吕特利学校的学生们曾挺身而出,使一个遇到暴力抢劫的受害者没有遭到更大的伤害。他们也因为这一勇敢的举动受到表彰。 学校里发生的转变是深刻的。以前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时,几乎是人人为敌。而现在的铭言则是“相处与共”。这一新理念在政治上的表现主要是2008/09学年在“吕特利校区”内启用的联合中学。整合在“一平方公里教育”项目中的设施除多所学校以外,还有幼儿园、社教中心、青少年俱乐部、业余大学及政府机关负责儿童和青年工作的部门。“我们要通过吕特利街这一具体的范例表明:在我们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项目的监护人劳女士说,“我为此感到振奋”。 柏林州教育部部长约尔根•策尔纳将这一项目称为“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空间”。学生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多样性被看作能够带来机会的一种优势。未来的联合中学将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来自非德国家庭。布施考夫斯基认为:“社会下层就像是一个轮子,按照似乎是自然法则一样的规律不停地进行自我更新。而建立吕特利校区这一模式正是要打破这样一个规律”。它不仅改变了新克尔恩城区问题成堆的形象,同时使一个“现代的多种文化并存的模范城区”脱颖而出。
|
|
 |
班级名称 |
开班时间 |
结束时间 |
学制 |
地点 |
学费 |
优惠 |
报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