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陪同德汉互译水平认证考试项目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国际地位有显著提高,逐渐成为了世人注目的焦点和投资开发的市场。在国家间的政治交往日益频繁的同时,各级基层的经贸、学术、旅游等方面的交往也非常活跃,如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年的国际会议和交往活动极其频繁。
这些方面的良好发展,势必产生对翻译、尤其是口译的大量需求。而相对而言,我国的翻译(口译)人才还是严重匮乏。虽然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国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但职业翻译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据某城市的资料,千余人的译协会员中95%为兼职翻译,专职翻译仅为5%左右;而且能将翻译与专业集合的复合型人才及其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口译人才缺口尤甚,真正的高级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的。因此,培养翻译、尤其是口译人才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翻译行业的重视。
同时,我国正在逐渐建设法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也纳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许多行业已经要求翻译、口译人员具有一定的资格能力,能出示相关证书。鉴于这一市场需求,上海对英语等语种已经开始并实施了多年的口译证书培训和证书考核项目,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企业到个人对其的较强的认知度,报考人数达数万人之多,其中在校学生约占参考人群总数的70%以上。
但是不无缺憾的是,作为小语种中的“大”语种——德语却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全国都缺乏类似的项目机制。而德国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交往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所占份额是比较大的。无论是德国在华企业和机构,还是众多的商贸洽谈和往来,甚至在日趋繁荣的旅游行业,都期待有一个机制能进行德语口译人才培养,为中德交往提供口译后备人才。同时,由于目前市场对就业学生考相关证书有较强的认知度,将其视为就业学生能力的体现,所以一些大学的德语专业学生虽然在学校中也曾学过相关的专业技能,但都期望拥有类似的口译证书来证明其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前提和上海人事局所属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的支持下,上海部分高校的德语专业教师受聘成立专家组,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该项目《联络陪同德汉互译水平认证考试》项目,开展德语的口译证书培训和证书考核。

为了防止证书泛滥、水平证书与实际能力不相符的情况,考虑到上海人事局颁发证书的含金量,在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考生需要进行考前培训,使考生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对口译的技术有所了解、并具有一定的口译能力。培训班根据不同生源的情况,分设考前培训班(320学时)和考前强化班(100学时)两种培训形式。开设科目比重重点在口译,其次辅以环绕口译主题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和笔译。
该项目试运行了两年,生源分别来自设有德语大专的学校如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和德语本科学校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适当收入了曾留学德国的归国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经过培训和考核的学员被德国领事馆或德国企业雇用,并得到了重用。
鉴于德语相对于英语系小语种、考生人数难以众多的具体情况,目前拟每年设立考试一次,安排在4月份。考试科目分三部分:分别是德汉双语口译、听力与口语表达,阅读和笔译。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阅读、笔译和听力采用笔试卷形式,篇章口译(单向)和会话口译(双向)及其口语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形式,分AB卷进行。通过考试的学员获得由上海人事局颁发的相关证书。

辅导班介绍
班级类型 1)考前培训班(320学时) 2)考前强化班(100学时)两种培训形式。
内容介绍
全国最优秀的德语业内教授师资团队亲自授课。开设科目重点在口译,环绕口译主题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和笔译。
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
单向口译 |
主讲教师 |
葛 放 |
双向口译 |
主讲教师 |
宋健飞 |
听力与听译 |
主讲教师 |
王晓明 |
口 语 |
主讲教师 |
周卫东 |
阅读与笔译 |
主讲教师 |
虞龙发 |
寒假班安排
全部课程安排:分基础训练和考试题型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共2教学周;每周5天上课,每天6课时,共计60学时。 2) 第二阶段:共6教学周,周日上课,基本上次6课时,共计40学时。 全部课程总学时数为100课时,于3月29日结束。
考试介绍
时间:每年考试定于4月。

考试科目: 1) 德汉双语口译 2) 听力与口语表达 3) 阅读和笔译
考试形式: 1) 阅读、笔译和听力采用笔试卷形式。 2) 篇章口译(单向)和会话口译(双向)及其口语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形式。
证书颁发: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

项目专家组介绍
 顾士渊(教授)
|
联络陪同(德汉)口译水平认证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德汉口译、笔译以及德语教学、科研工作。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中德跨文化交际,德汉互译等。
主要出版物: 1)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德语》第3、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 2)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语课》(译著,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5)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6) 《工程师史》(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
 葛放(副教授)
|
上海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和德语组负责人,现任职于同济大学德语系。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长期从事德汉口译和德语教学,是同济大学德语系口译课主要任课教师之一,曾被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聘为翻译专业客座教授。上海市高校精品课“中级德语”项目组和同济大学精品课“德语口译”项目组成员。在外交、经济等领域为重大国际会议承担口、笔译工作。曾担任上海市主要领导人接待德国政要及出访德国的译员;曾为上海电视台等翻译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和大量文献片;曾为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德国相关机构等翻译了大量的材料。
研究方向:德汉互译,德意志历史和国情、文化,中德跨文化交际。
主要出版物: 1)主编和参编了《现代德语实用语法》等多部著作。 2)翻译了《科尔自述: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等政治、文学等著作。 |
 王晓明(副教授)
|
长期从事德语强化教学工作,现任职于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在培养学生听与说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1982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长期从事德汉口译工作,曾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国内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出访活动中从事现场口译工作,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环境保护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特别擅长即兴演说的中译德。
研究方向:对外强化德语教学。
主要出版物: 1) 通过视阅口译的方法参与翻译了旅德人士王小慧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 2) 独立编写和参与编写的教材有近十部。 |
 宋建飞(教授)
|
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德语系口译课主要任课教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系,1991年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德语硕士研究生班,1993年毕业于德国歌德学院高级翻译班。同济大学精品课“德语口译”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高校精品课“中级德语”项目组成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洲学会会员。曾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高级外交官,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德汉(口、笔)互译,德语文学,德国国情、文化,中德跨文化交际。
主要出版物:发表译著和各类文章50余部、篇。 |
 虞龙发(教授)
|
2000年12月获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30年从事德语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德语基础教学经验,目前主要从事本科德语专业教学,承担高级德语和德汉翻译等课程。
主要出版物: 从1991年始至今,编写出版了《日常情景德语》(合作)、《德国风情录》(合作)、《德语入门》(上册)、《通用德语》(下册),《新编德语教程》、《德语词汇掌握捷径》,主编上海市教委课题项目《中学德语》(四册)和《德语词汇一典通》。 翻译出版了《尼采遗稿选》、《亚当,你到过哪里?》、《科尔传》、德语儿童文学读物《霸王龙山谷》、《吸血鬼迷雾》、《被偷窃的奖杯》等。另外,在文学类、语言类和教学管理类等领域共发表文章20多篇。 |
 周卫东(讲师)
|
资深同传译员,在大学担任德语专业教学工作近20年,擅长高级口译、高级笔译,同声传译。199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进修企业管理和跨文化语言文学交流。1987年起从事外事接待翻译工作,长期担任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政府重大外事接待活动的翻译任务及德语国家政要、机构和经济界代表团来访的翻译工作,具有200余场中德国际会议和专业研讨会的口译经验。1999-2002年担任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全国德语专业水平测试试题组成员。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和政治,企业管理,德国电影和媒体。
主要出版物: 翻译《奥迪2007年报》、《上海滩摩登》、《德国资合公司法》等。 | |